入門便悉彌勒笑,出寺難求俗慮拋
典座
道元禪師(1200-1253)是日本曹洞宗的始祖,也是日本佛教史上最富哲理的思想家之一。
他曾於《典座教訓》一書中,描述其早年至中國南宋求法時,一段大大影響他禪道體會的因緣。而所謂「典座」就是在禪宗寺院中負責大眾齋粥的僧人。
道元禪師於1223年初抵南宋明州(在今浙江省境內),因掛錫手續的問題,約有三個月的時間必須先留在船上。
有一天有位來自阿育王寺的老典座來到船上想買日本出產的食菌類「椹」,以便烹煮準備齋粥。道元便請他留在「舶裏說話以結好緣」,但是老典座說他必須趕回寺中,不便久留。道元便說﹕「寺裏何無同事者理會齊粥乎?典座一人不在,有什麼缺闕?」老典座慎重地回答說﹕「吾老年掌此職,乃耄及之辦道也,何以可讓他乎?又來時未請一夜宿暇。」。此時道元又再問他﹕「座尊年,何不坐禪辦道,看古人話頭,煩充典座,只管作務,有甚好事?」老典座大笑云﹕「外國人未了得辦道,未知得文字在。」道元一聽「忽然發慚驚心」,便問他﹕「如何是文字?如何是辦道?」老典座說﹕「若不磋過問處,豈非其人也」。當時道元未能理會其意,老典座邀約道元他日到阿育王寺去「一番商量文字道理」。
兩個月後,老典座與道元又再相會。道元喜出望外,並趕緊再請教前日在船舶裏提及有關文字和辦道的問題﹕
典座云﹕「學文字者,為知文字故也,務辦道者,要肯辦道故也。」
道元問曰﹕「如何是文字?」座云﹕「一二三四五。」
又問﹕「如何是辦道?」座云﹕「(遍界不曾藏。」
道元禪師聽了老典座的開示,顯然有所領悟,因為他自承「山僧敢知文字、了辦道,乃彼典座之大恩」。若以為坐禪辦道、看古人話頭、說法渡眾才是禪宗修行,老典座顯然揭示另一種道理,將每日的「理會齋粥」當作「辦道」,就如同道元在《典座教訓》一書中除專就典座應有的行持予以說示外,亦根據其在中國學禪的生活體驗,宣說典座日日所做的雜事,即一般人所認為日日調辦齋粥的俗務,事實上卻是「長養聖胎之業」,是真實的佛法。
老典座認真地把日常俗務當成「辦道」、「佛事」,老典座說﹕「若不磋過問處,豈非其人也」,亦謂如能腳下好好照顧,就是真實學道之人,使得道元禪師更從老典座身上目睹中國禪宗「徧處不曾藏」的辦道觀,使本來以為「坐禪辦道看古人話頭」,優於「煩充典座只管作務」的道元暸解到砍柴搬水,無非妙道、行住坐臥,處處是道場的禪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