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承
淨寺面山鐘韻喚醒名利夢.德堂奉佛慈航普渡海桑人
普
明法師從小勤儉席為性,在社會大眾還沒有提倡重視環保之前,普明法師已經把一張衛生紙裁成兩半,一次用一半,把用了一半的一面重新反摺,再使用乾淨的另一面,或擦手或抹汗後,又用另一面來擦拭桌面或器物,法師以此為例,開示弟子曰:
眾生之苦惱多源自貪念不息,而儉為息貪之藥石,古聖先賢諍言,儉足以養廉,廉能清心少欲,精進之則可去瞋破痴,無明盡而明心見性。
淨德寺前濱臨小溪流水終年潺潺不斷,而普明法師惜水如珍寶,常常告誡人等要懂得惜水,不管在什麼地方都成為習慣……在淨德寺之洗手台的排水口裝有一儲水桶,寺眾或信眾洗過手、擦過臉之水一一收集在儲桶裡,再用來澆花灌木,滋長一個又一個新的生命……法師常和弟子提及
水為五榖頭,俗話常說錢水錢水,錢如水。人若無錢尚可借到,無水則沒得借。惜水之功德以超越戒殺生之境地,佛法戒殺生是為長養慈悲心,進而若能惜水即是養生,幫助生物擁有更多的滋養生命的資糧,擁有更大更多的生存空間,這是大慈大悲心之流露,是菩薩行……
淨德寺前庭後園中一草一木,都是普明法師親自栽植呵護,十幾年來從無一日間斷。只有你走進淨德寺裡,你才能體會到祥和平安的心情是什麼?普明法師說,他之所以戳立整理前庭後園之花圃,其目的在
一則用以莊嚴淨德寺、
二則為讓來寺之信眾,因見花圃之美麗,而生平靜、歡喜心,從平常生活中帶領信眾走上學佛成佛之道
雖高年已七十九高齡,法師循古訓出坡作息,仍一如往昔,恪守唐代百丈懷海禪師之禪門規式不敢稍怠。自淨德寺開山以來,寺裡燒水供住眾沐浴靜身之工作,一直是普明法師親自操持,就是在他臨終捨報之前一天,仍親自在下午2點多鐘走進廚房打柴、生火、燒水。法師非常珍惜信眾供養之資源,一生重視環保,淨德寺沒有裝設熱水器,一切開水都用爐灶燒取,信眾撿來和寺結緣之柴薪,有好燒的大小適當的乾柴,也有不好燒的大小不一的濕柴,普眀法師都一一的小心搭配,不浪費一枝一葉……法師常訓誡弟子曰
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出家因緣得來更不易。惟有用心做好功課,謹守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之佛法本旨,切莫懈怠造業……
普眀法師慈悲關懷青少年學生生活品行教育,民國85年(丙子年)鷹邀擔任佛教國際青年會國中學生生活教育輔導委員會指導老師,在全國各地學校舉辦學生生活品行教育講座,贈送學習成長(國中學生生活教育輔導月刊)給學校的校長、各處室主任、班級導師和每一個班級,冀期匡正引導學生從此培養善良品行。普明法師開示說,學生生活品行教育要從善行孝道開始。法師常勸告信眾和學校老師、同學要多讀 佛說父母恩眾難報經、兒童讀本三字經 深切體會父母之恩情。對有人批評現代社會之孝道墮落,法師則以 若要子孫孝順我‧我要先孝二雙親 二語相勸勉,要信眾以身教為先,孝敬父母和公婆,溫習古訓所云家和萬事成之良易。對弟子則以和為敬為題開示 同戒和敬、同見和敬、同行和敬、身慈和敬、口慈和敬、意慈和敬 的外同他善謂之和,內自謙卑謂之敬的六和敬的教義。普明法師師承台中靈山上德下真和尚尼,受教於李炳南教授門下,傳承基隆月眉山臨濟正宗兼嗣福建鼓山曹洞宗並弘靈岩淨土法門。以修淨土而言,法師開示弟子和信眾要 攝心念佛 想要在工作中還能時時不忘念佛,惟有用心念佛才能辦到。念佛一定要字字分明,句句明白。用功做到不用口念,能用呼吸念,一旦臨命終時,才能持續念佛,一心不亂、神識清醒,蒙佛菩薩接引西方極樂佛國。法師在結夏安居時,曾多次開示弟子曰 臨終猶能明白念佛,是要非常用功修持才能得來的 勉勵弟子平時要多加用功念佛。